受副熱帶高壓影響,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將出現35℃以上的高溫天氣,相對濕度50~80%,“悶煮”模式即將開啟。
“悶煮”天氣,通常指高溫高濕的天氣現象,表現為氣溫高、濕度大、氣壓低,人體會感到異常悶熱不適。這種“悶煮”式高溫不僅影響生產生活秩序,更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。研究表明,當氣溫超過35℃、相對濕度超過60%時,人體汗液蒸發受阻,散熱效率顯著下降,極易發生中暑。
應對“悶煮”天氣,絕非簡單的“少出門、多喝水”,而是亟需構建科學的個人防護體系,筑牢防暑降溫的安全防線。
“避”字為先,精準掌握高溫活動規律。氣象部門發布的逐小時高溫預報,應成為公眾安排出行的“指南針”。每日10時至16時,紫外線指數最強、氣溫最高,此時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。尤其是老年人、兒童及慢性病患者等“高溫敏感群體”,此時段更需避免外出;確需外出,宜選擇清晨或傍晚,并嚴格控制活動時長。對于外賣騎手、建筑工人等戶外作業群體,用人單位需合理調整工時,嚴格執行高溫停工規定,堅決杜絕“搶工期、拼進度”的冒險行為。
“防”字為要,注重防護裝備的科學性。市民衣物選擇應遵循“淺色、寬松、透氣”原則,棉麻材質優于化纖織物,可有效減少熱量吸收并促進汗液蒸發。頭部防護尤為關鍵,寬檐帽能阻擋50%以上的太陽輻射,配合防曬霜使用,可形成立體防護網。電力、能源等部門應加強電網巡檢,預防設備過熱引發停電,優先保障醫院、養老院等用電。已經開學的幼兒園或學校應指導學生減少或暫停戶外活動,確保教室通風或配備空調,并提供充足的飲水。
“補”字為基,建立科學的補水機制。高溫環境下,人體每小時失水量可達500—1000毫升,單純補充白開水易導致電解質失衡。科學補水應遵循“少量多次、主動補充”原則,每小時飲用150—200毫升含電解質飲品,如淡鹽水、綠豆湯、烏梅湯等,既能補充水分,又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。同時,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飲用冰鎮飲品,以免引發胃腸道痙攣。戶外工作者建議隨身攜帶清涼飲料、藿香正氣水等,一旦出現頭暈、乏力等中暑先兆癥狀,及時采取措施緩解。
“調”字為本,保持生活作息的規律性。高溫天氣易導致睡眠質量下降,進而影響人體體溫調節功能。建議將室內睡眠溫度保持在22—26℃,可通過空調與風扇配合使用(空調設置26℃,風扇加速空氣流通),既節能又舒適。飲食方面,高溫天氣人體代謝加快,能量消耗增加,應遵循“清淡均衡、生津潤燥”的飲食原則,多食富含鉀元素的蔬果,減少高油高脂食物攝入,避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。
高溫無情人有情,科學應對保平安。“悶煮”天氣,對城市而言是一張民生考卷;對我們每個人來說,則是一場生命的守護。讓我們以科學的策略、細致的行動,共同抵御酷暑侵襲,在炎炎烈日中,構筑起一道堅實而溫情的“清涼防線”。(沭平線)(圖片由即夢AI生成)